~六祖壇經白話淺釋〔第七機緣品之2〕~ 通頓悟性智。 遂呈偈曰。 三身元我體 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  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 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  終亡染污名 智通聽偈之後,就明瞭三身四智的意義,故說偈頌:三身原來在我體中而非在外找的。這四智——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,是在心裡明白後就生出這四種智慧。三身和四智是圓融無礙,故能觀機逗教,因人說法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如果生出心來說我如何修三身四智。這都是妄想。若守住成見有所執著,這都不是真正的精華。這種奧妙無窮的道理,旨趣都是從六祖大師那兒學後才明白的。自性始終沒有染污的,不被世俗情感所纏。除非你沒有染污了,才能返本還原,所以說終亡染污名——即清淨本源,沒有一點染污。 僧智常。信州貴谿人。髫年出家。志求見性。一日參禮。 師問曰。汝從何來欲求何事。 曰。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。禮大通和尚。蒙示見性成佛之義。未決狐疑。遠來投禮。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 師曰。彼有何言句。汝試舉看。 曰。智常到彼。凡經三月未蒙示誨。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。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。 大通乃曰。汝見虛空否。 對曰。見。 節能燈具 彼曰。汝見虛空有相貌否。 對曰。虛空無形。有何相貌。 彼曰。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。是名正見。無一物可知。是名真知。無有青黃長短。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。即名見性成佛。亦名如來知見。 學人雖聞此說。猶未決了。乞和尚開示。 僧智常是江西貴谿縣人,他小時候就出家,他的心志是想要見性。有一天來參拜六祖大師,六祖大師問他說:「你從什麼地方來啊?來求什麼?」就像當日五祖大師問六祖一樣。大師說:「汝何方人,欲求何物?」六祖大師答說:「我從新州來,惟求作佛。」五祖大師說:「你是獦獠,怎可作佛呢?」六祖就答說:「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但佛性有何分別?」現有人來,故六祖也這樣問他。 智常答說:「我最近到洪州白峰山拜大通和尚,承蒙大通和尚開示成佛見性 的義理,可是心中仍有很多疑問,所以從遙遠的地方來親近大德善知識,祈望和尚慈悲指示道理,令我不再有所狐疑。」 六祖大師問說:「大通和尚對你說什麼話,你姑且說一說給我聽。」 智常答:「弟子智常到大通和尚那裡,經過三個多月,都沒有得到教誨指示。因為我要為法忘?住商房屋腄A為法懇切的緣故,有一天晚上就獨自到方丈室,請教大通和尚,如何才是我智常的本心和本性。」 大通和尚就對我說:「你看見虛空了沒有?」 我答說:「我看見虛空。」 大通和尚說:「你知道虛空有什麼相貌嗎?」 我又說:「虛空是沒有形相,若有形相,就不叫虛空啦!既然是無相,那又有何形相呢?」 大通和尚開示說:「你的本性和虛空是相同的,沒有一物可見,這就是正見。沒有一物可知就是真知。你的本性是沒有青黃的顏色和長短的形相,你但見本源清淨,覺體圓明,這就叫見性成佛,也叫如來知見。」 學人智常雖聽說這種的說法,但還是不明白,故乞請和尚開示我。 師曰。彼師所說。猶存見知。故令汝未了。 吾今示汝一偈。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 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。心意豁然。 乃述偈曰。 無端起知見 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  茫然趣兩頭 六祖大師聽後就說:大通和尚所說?代償晹s有知見,所以才令你不明白。我現給你說一偈頌:不見一法就萬法皆空了,若你還存「不見」這個見,則還有一個「不見」存在,這就好像浮雲遮住太陽一樣。一法不立,就是不知一法什麼也不存在。但你仍然守住「不知一法」的一個知見,還有一個空知。你對於道理好像明白似的,其實還有知見存在,這就好像在太虛空裡本來什麼都沒有,但卻生出閃電。你這個無見之見,和空知之知,就在你眼前瞥然現前了,因為錯認這種知見,所以不能明白方便的法門。你現應該就在當下這一念,覺悟到固守這無見之見,空知之知是錯誤的,那麼自然你自己本有的智慧,本有的佛性,本有的如來藏性,常會現前。 智常法師聽六祖大師偈頌之後,才當下把萬緣放下。你說放下時,不能還存著一個「我放下了」。若還存「我放下」之念,則還是沒有放下。若真放下了,那裡還有一個「放下」在你心裡。若你真沒有知見,返本還原,就不該還存有一個「知見」。 當智常明白之後,也作了一首偈頌: 無端起知見:沒有一個理由,無端端地,怎就生出一個無見之見,空知之知了呢?生出無見和空知,這都是著到相上。像前邊所講的「無念」,若你心裡總想著我無念, 西服無念,那仍是生出一個念,因無念的念就是一個念。「有念若無,無念不滯」:當有念都沒有,無念目然就不存在了。所以參禪參這個「念佛是誰?」你就要去找是誰念佛呢?怎麼樣也找不著的,因為根本就沒有一個誰。因為別入看不開,不知道沒有一個誰,總覺得有個我。故要參念佛是誰?因為有我故要找入,找入就要問是誰呢?可是找誰,不要著相,不要著到「我」上。 心裡還有疑情,存一念「悟」,說我看見虛空,什麼都沒有了。若還存有這一念的知,一念的見,以為這就是悟,這和以前迷的時候是一樣的,根本就沒有悟。 自性覺悟的根源本體,是隨緣不變.不變隨緣。雖然它有所遷流,但本體不變。假使我智常不入六祖大師祖師的堂室來,若得不到六祖的開示,至今還是兩頭跑,落於知見。 智常一日問師曰。佛說三乘法。又言最上乘。弟子未解。願為教授。 師曰。汝觀自本心。莫著外法相。法無四乘。人心自有等差。見聞轉誦是小乘。悟法解義是中乘。依法修行是大乘。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。離諸法相一無所得。名最上乘。乘是行義。不在口爭。汝須自修。莫問吾也。一切時中自性自如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。 智常有一天問六祖大師說:「佛說三乘的佛法— 賣房子—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可是又說最上一乘,弟子我不明白,祈請祖師開示。」 六祖大師笞說:「你要迴光返照看看你自己的心,而不要向外馳求,著到外面的法相。法本沒有四乘,連一乘都沒有,只因人心有差別距離罷了!假如你見、聞和轉誦經典,你就屬於小乘人。若你能悟法解義,真明瞭,那就屬於中乘人。若你不僅明白,且能實實在在去修行,那就屬於大乘人。所有一切法都貫通、具侑了,在心裡無所障礙,且你亦明瞭萬法是心,心是萬法的道理。若能一切法均不染著,離諸法相,一無所得,這就叫最上乘。乘是在修行,而非在口頭爭論。所以你要自己修行,我是不能為你修的。所謂:『自己吃飯自己飽,自己生死自己了。』在所有一切時候,要能自性自如如,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。」 自此以後,智常作為大師的近侍,侍奉大師,一直到大師逝世後才離開南華寺。 僧志道。廣州南海人也。請益曰。學人自出家。覽涅槃經十戴有餘。未明大意。願和尚垂誨。 師曰。汝何處未明。 曰。諸行無常。是生滅法。生滅滅已。寂滅為樂。於此疑惑。 所不惜。有一生,佛在雪山修行。一天,聽到有人說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說到這裡,便停 止不說。老修行(釋迦牟尼佛前生)抬頭一看?濾桶A原來是一個羅剎鬼說的,乃問羅剎鬼:「這首偈頌,還有下兩句,你為什麼不說呢?」羅剎鬼說:「我三天沒有吃東西,餓的沒有力氣,說不出話來。」老修行說:「你再勉強說出下面兩句,我便心甘情願將我的身體供養你。」羅剎鬼說:「一言為定,你不可後悔,說了不算數。」老修行說:「修行人不打妄語,但我有個條件:你說出這兩句偈之後,讓我刻在樹上,將法流傳後人, 另有一僧人志道,廣東南海縣人。他來請教大師說:「我自從出家後就閱覽涅槃經,有十餘年了,可是還不明大意,請和尚您教導我。」 大師問:「你是那裡不明白呢?」 志通說:「經內有一偈說:『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』在這地方我有疑惑。」先說這首偈的來源。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時,為法忘軀,為求半句偈而捨身命,在然後再把身體供養你。」羅剎鬼說:「可以!滿你的心願。」於是羅剎鬼說出下兩句偈頌: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。老修行很快將偈頌刻在大樹幹上。又一想,刻在石頭上,時間更能長久,令後人依法修行,乃向羅剎鬼要求,請他等待片刻。羅剎鬼見老修行如此誠心,便同意說:「你要刻快一點,我實在餓的受不了。」老修行在石上刻了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十六個大字。刻完之後 租房子,對羅剎鬼說:「我已完成心願,請你來吃我吧!」於是,閉目靜坐,心無恐怖,一心供養。所謂「為善最樂」,老修行心中快樂無比,視死如歸。等了多時,不見羅剎鬼的行動,睜眼一看,羅剎鬼已騰空而起,在虛空現出天人身——原來是天人來試驗他求法的誠心! 師曰。汝作麼生疑。 曰。一切眾生皆有二身。講色身法身也。色身無常有生有滅。法身有常無知無覺。經云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。不審何身寂滅。何身受樂。若色身者。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。苦不可言樂。若法身寂滅。即同草木瓦石。誰當受樂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。五蘊是生滅之用。一體五用。生滅是常生。則從體起用。滅則攝用歸體。若聽更生。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。若不聽更生。則永歸寂滅。同於無情之物。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。尚不得生。何樂之有。 大師問:「這個偈頌說得清清楚楚,你有什麼疑惑呢?」 志道就說:「所有眾生,皆有二種身體,一種是色身——有形有色,一種是法身——無形無相。 這個色身是屬於無常,它有生就有滅;而法身是常住,也沒有什麼知覺。在涅槃經上說:『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』,我不知道那個身是寂滅,那一個身是受樂。是這個色身寂滅,而法身受樂呢?還是法身寂滅,色身受樂呢? 若色身受樂的話,色身滅了之後?西裝外套A人死四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風分散時,那全是一種苦的境界,苦不堪言,就不可說是樂。 假設是法身寂滅的話,法身就同草木瓦石一樣,又那一個受樂呢?又法性是生滅的本體,五蘊——色、受、想,行、識,是生滅的一個用。在一個法的本體生出五種的用,如果生滅是常的話,則從法鰻上生出這五種的用,等到滅的時候,則攝這五種用而歸還法體。假設它又有來生,這種道理,就是所有有情種類,不斷不滅,即是常。假設不許它又有來生,這就永歸寂滅,就和草木瓦石無情之物一樣了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則所有一切諸法,都被涅槃制伏禁止,變成斷滅了,它連托生都不得自由,又有什麼可以為樂呢?」 師曰。汝是釋子。何習外道斷常邪見。而議最上乘法。據汝所說。即色身外別有法身。離生滅求於寂滅。又推涅槃常樂。言有身受用。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。汝今當知。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。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。好生惡死念念遷流。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。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。剎那無有生相。剎那無有滅相。更無生滅可滅。是則寂滅現前。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。乃謂常樂。此樂無有受者。亦無不受者。豈有一體五用之名。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。斯乃謗佛毀法。 六祖大師說:「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又是一個 賣屋出家人,為什麼要修習外道的邪說呢?豈不是修習外道的執斷執常邪知邪見,而談論最上乘的佛法?根據你所說的道理,即是在色身之外更有一個法身,離開生滅更另有一寂滅。你又推尋涅槃常樂我淨的道理,說有身受用這個快樂。是否? 你這種見解說法,是執著吝惜生死,耽在這個地方不願捨離世間的快樂,而不知出世的快樂。我現在對你講,你應知道,迷人錯認五蘊和合為自己的體相,他分別一切法為外邊的塵相,且好生惡死,念念在執著中過生活,不知一切都是夢幻泡影,都是虛假不實,故在六道輪迴裡枉受生生死死。而計常樂我淨,涅槃妙德,反成了苦相,一天到晚向外馳求。佛因憐愍這一類的眾生,所以指示涅槃真正的快樂。就在剎那——很短的時間,沒有生相;在剎那間也沒有滅相,根本在生滅上也沒有可滅的相。這時,在生滅裡,就有不生滅的境界現前。當寂滅現前時,也沒有現前的量度——即沒有寂滅相是多大多寬,這就是常樂。並沒有誰來享受這種樂,也沒有一個不受這種樂。為什麼?這就是本來自性現前,怎還有一個法體,有五蘊之用呢?更何況你所說涅槃禁制諸法,令它永遠不生呢?這是你的知見不正。若你如此說,就是謗佛毀法的謬見。」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租房子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pgcidftdepq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